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87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慈悲與正義的社會醫治與轉化
作者 / 古倫神父

譯◎吳信如

(本文古倫神父為二二八70週年和好禮拜講章)

每個國家都有一段黑暗的歷史。在每個國家的歷史中,它對內對外都曾做過不公義的事。這些不公義的事情應該被揭開或揭露,否則就會毒化整個社會。我很高興能以德國人的身分來向大家分享,如何處理社會裡的不公義。德國有些經驗是成功的,有些是不成功的。我要先從兩個德國的思想家來跟大家分享。然後,再以五個面向來分享「慈悲」與「公義」的主題。

第一個面向是,這些不公義的事情必須要被哀悼。1968年,德國社會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米卻利希(Alexander Mitscherlich)曾寫過一本書《無能於哀悼》。書中他批評,1945年德國戰後並沒有認真的哀悼社會上所發生的不公義的事。他認為,若一個社會沒有認真哀悼這些不公義的事,這個社會就會僵化。

戰後的德國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投入經濟重建工作。這也是他們想要逃避不公義的事,想用經濟發展將不公義的事掩蓋起來。很多人並未發現到只專注經濟發展,則很多事都會被政治所操縱。

什麼叫哀悼?哀悼就是必須感受到這些不公義所帶來的傷痛。如果我們真的認真地經驗這些不公義所帶來的傷痛,我們才能透過這些傷痛,進入到我們靈魂內心深處。對於民族來說,也是相同的。我們必須認真地面對社會不公義所帶來的傷痛,然後才能進入到我們靈魂的深處,接觸到對於和平、自由的真實渴望。如果我們拒絕哀悼痛苦,第一個後果就是會帶來社會的僵化,或是會導致自怨自艾的現象。就像德國社會過去不斷地抱怨社會所發生的事,或是不斷指責別人,想逃避自己的責任。

德國社會戰後對於這些不公義事情的僵化,也導致1968年學生運動的開始。這些學生們感覺到社會上有些事情不對勁。所以就開始發動許多社會運動。我也知道,幾年前,台灣也有學生發現社會不公義的事,為了對抗社會的僵化而發起學生運動。

就是因為當時的學生運動,德國才開始針對不公義的事情學會哀悼,願意認真體察苦痛,這也導致去年(2016)整個德國社會願意以包容的心接納難民,這是一個轉變。

相對的,在東德,戰後馬上進入到共產黨時代,他們並沒有哀悼在納粹時代所發生的不公義,結果他們的狀況完全相反。如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因為沒有做好哀悼工作所帶來的後果。在東德的年輕人比較有排外的現象。他們不只沒有對納粹時代的不公義哀悼,他們還緬懷共產主義時代的美好。如果只是緬懷或美化過去的時代,並無法帶來生命的能量和力量,只有認真的哀悼才能帶給生命新生的力量。

另外,一位德國戰後重要的哲學家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他在1968年學運時,是一位很有名的哲學家。他曾說,什麼是符合人道精神的公義?就是不可以讓加害者在受害者的頭上得勝歡呼,這些加害者必須被追究責任。二次大戰後,德國也曾發生過不公義的事,有些納粹黨員還繼續留在高官的位置上,特別是法律界及公務人員。

1989年德國統一後,當時很多東德共產黨的高官也還繼續留在位子上,享有各種福利。受害者會覺得這是加害者還在他們的頭上得勝、歡呼。他們會覺得這些不公義的事並沒有被追究責任或得到懲罰。

什麼叫做加害者在受害者頭上歡呼?第一,就是他們發現不公義的制度和結構依然存在,第二,就是加害者依然得到好處。所以,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受害者的聲音被聽見。基督徒有個很大任務就是必須要讓受害者的聲音被聽見。

有位德國天主教政治神學家梅茲(Johann Baptist Metz)說,當我們每次進行聖體聖事時,必須要聽到受害者的聲音。我們在禮拜或彌撒中間的十字架,就是要透過耶穌的受苦,讓我們想起受害者所受的痛苦及他們所發出的聲音。梅茲說,若我們能夠記起這些受害者的痛苦,才能讓我們的社會對痛苦有更敏銳的感受。如果這個社會一直排擠或逃避這個社會所發生的痛苦,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殘酷與血腥。

如果我們能夠記起這些受害者的聲音,我們就能為這個社會帶來多一點的人性化。在德國有很多詩人會透過文學作品讓受害者的聲音被聽見。

第三個面向,我們應該尊敬受害者所受的痛苦,但不要讓他們一直停留在受害者的角色當中。有位瑞士心理學家卡斯特(Verena Kast)曾寫過一本書《揮別受害者角色》(Abschied von der Opferrolle)。他強調,我們應尊敬受害者所受的痛苦,但是受害者不該一直停留在受害者的角色,否則有一天他會成為加害者。

因為他若沒有揮別受害者的角色,他經常就會散發出攻擊性的氛圍。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位朋友是心理治療師,在他的服務團隊中,有一位女性心理治療師,她一直覺得自己是某件事的受害者,而且一直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結果搞得整個團體亂七八糟。

我們該如何揮別受害者的角色?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耶穌告訴我們,要去祝福那些詛咒你們的人。有人會認為,這實在是過度的要求,根本做不到。但是耶穌的話對我來說,一定是帶來生命的話。我在德國開辦有關祝福的課程。在課程中,我會帶領來參加的人做個練習。也就是在心中找到一位傷害你最深的人,並試著祝福他。有位女士說:「不可能!那個男人傷害我這麼深,我怎麼可能去祝福他呢?」我跟她說:「你先不要說不可能,你先試試看。」然後這位女士就在心裡嘗試,將祝福帶給對方,結果她經歷到很美好的經驗。

這位女士分享,當她在做祝福的儀式時,祝福就像是一個保護傘,將她保護起來,不再受到加害者對她內心的侵擾。第二個感受是,她可以勇敢的抬頭挺胸站起來,不用停留在可憐的受害者的角色,而主動的祝福對方。

如果我們只是一直抱怨、自怨自艾的說對方傷害我有多嚴重,不斷的鑽牛角尖,結果就是給加害者更多的權力來控制我們的心靈。祝福並不是要讓我們變成可憐的受害者,而是要讓我們抬頭挺胸的站起來,讓我們能用另一種態度面對加害者。

第二個方法是透過「原諒」。有些基督徒對於「原諒」很不能接受,認為那樣是在貶低自己,是在別人面前低頭。事實上,「原諒」在心理學上有五個過程。

關於「原諒」在心理學上的機制,第一個步驟是承認你內心所感受到的痛苦,不要去逃避它。第二個步驟是,允許內心憤怒的存在。其實,憤怒也有一個正面的力量,它能夠讓我們有勇氣跟加害者保持健康的心理距離。讓這個人不會在你的心裡繼續掌控你。憤怒也能夠帶給我們勇氣,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依賴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可以自己過生活。

透過第一及第二個步驟,再進入第三個步驟,去認真的分析這個傷害是怎麼形成的。以政治上來說,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才能客觀的揭發,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歷史事實?唯有了解自己的生命故事或社會上的故事,我們才能夠堅定的支持我們自己。如果一個民族能真的瞭解他們的歷史,他們才能堅定地腳踏實地的站著。

第四個步驟才是「真正的原諒」。原諒的第一個效果就是潔淨,潔淨受傷的負面情緒,這樣,我們可以從被傷害的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第二個原諒的效果就是獲得自由,從對方控制你的權力中解脫出來,把傷害留在對方身上,不要一直攬在自己身上。這樣才能不讓對方在你的內心掌控你。

第五個「原諒」的步驟是「把傷口變成珍珠」。從個人的層面來看,就是透過我們的傷口,轉變成未來支持我們的力量。在政治層面上來說,「把傷口變成珍珠」的意思,就是幫助受害者找到他們的力量,發展他們的創意,讓他們可以堅定的抬頭挺胸的活著。其實這些受害者有很大的生命力。他們可以促進社會重新發展,是一種新的生命力。在早期基督教會對於殉道者的描述是,這些殉道者所流的血,就是新的生命力的種子。我們也可以對受害者這樣說,這些受害者所流的血,是社會新生命的種子及力量的來源。

耶穌讓我們看到還有第三種方式,就是不要停在受害者的角色上。從馬可福音三章1-6節可看到,耶穌醫治手枯萎的病人,我們可以將手枯萎的人比喻為受害者。一開始他一直依附著別人而生活,無法自主的處理生活。1945年後,德國有許多受害者還是很恐懼,不敢說出事實。因為他們怕那些納粹秘密警察可能還在那裡監視著他們。我們也可以將法利賽人看做加害者,這些法利賽人緊緊抓住宗教教條不放,監視著其他的人。

耶穌以四個步驟幫助受害者。第一個步驟是,耶穌跟這人說站到前面來,勇敢的站在加害者的前面,抬頭挺胸地面對這件事。第二個步驟是,耶穌問這些加害者一個聰明的問題,讓這些加害者無法展現他們的權力。這是個激進的問題,讓加害者無法回答。也就是在安息日到底要做好事還是壞事?在安息日到底是要救命,還是害命的問題。耶穌暗示加害者說,你們躲在道德教條的後面,其實你們就是在害人的命,在暗處害人的命。這些加害者聽到這句話,心裡就產生不確定性,不敢反駁,也不敢回答。

耶穌就一個個看著法利賽人(也就是加害者)。耶穌怒目地看著加害者,這種生氣的力量,可以幫助耶穌與他們保持距離,不懼怕他們,勇敢的做他應該要做的事,同時耶穌也用悲傷的心看著他們。

在希臘文「悲傷」的意思,就是用同理心、同情的眼光看著這些人。同情這些人的心裡為何那麼剛硬,做這些壞事。他以同情的眼光看見這些人內心的殘酷和刻薄,同情他們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可以想像耶穌伸出和好之手,他帶著悲傷的眼神想跟他們和好,只是耶穌帶來和好的動作並沒有得到接納,這些法利賽人卻進一步想要害他。

第四個步驟是,耶穌跟受害者說:「伸出你的手來。」不必等待加害者道歉或回頭,你自己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形塑這個社會及你們自己的生命,不用等別人。

第四個層面是「慈悲」與「正義」。在真福八端裡可看見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在揭露歷史事實時,必須要兼顧這兩種態度。在聖經中,對於「仁慈」有四種不同的解釋。第一個是用「母親的懷抱」來解釋,意思是母親一直等待做錯事的孩子回頭。

第二個是「同情」,對於別人的痛能夠感同身受。我們對於受害者的痛苦要能夠同情,同樣的,對於加害者內心的糾結也要能同情。

第三個是「憐憫」,也就是是主動的同情所帶來的行為。這裡講到仁慈的工作及仁慈的行動。也就是中世紀所說「仁慈」的七個善工,透過仁慈的行動,也就是社會福利工作,讓社會變得更人性化。這樣的行動其實也具有政治意涵。第一,一個帶有仁慈與憐憫的說話方式。今天的社會其實都不是在講「仁慈」的話語,通常都是講攻擊性的話語,或是讓別人受傷的話語。彼得三次不認主,一個女僕跟彼得說:「你的口音洩露了你」。其實我們的話語也會洩露我們的內心。以前的教父曾說,我們是用話語來建造房子。到底是要建造溫暖的房子,讓所有的人住在這裡,還是要建造冰冷的房子,讓所有的人都跑開?

第四個仁慈的意思是「同理心」,可以感同身受。耶穌說,「你們要對別人仁慈,就像你們的天父對你們仁慈一樣。」我們的天父是一個有同理心的天父,是個能夠感同身受的天父。祂同時可以感受到受害者與加害者的痛。

但是在憐憫與仁慈之外,也必須要注意正義與公義。公義的三種意涵。第一,柏拉圖將「公義」看成是個人的美德,也就是要合宜對待自己,也要合宜的對待別人的尊嚴。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公義」,這是屬於國家的任務。聖經說,凡撒下公義種子的人,才能收穫和平。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這對於家庭、公司與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的使命是必須要創造出社會的公平。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在人類社會中是不可能有絕對的公義存在。所以,耶穌才說,你們要不斷渴慕追求公義。

第三種公義是「帶有懲罰的公義」。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設立制度,追究加害者的責任,還給受害者一個公平。懲罰式的公義,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慈悲」和「憐憫」,才不會讓處罰變成報復。處罰的目的是希望被處罰者可以變好。報復的意思就是以暴制暴,它並沒有辦法帶來任何的改善。

如果只講「憐憫」和「仁慈」,有可能只會掩藏事實。公義卻可以幫助我們揭露事實。其實耶穌在聖經裡所講的「仁慈」,也帶有揭露事實的意義。但他是以「光」來比喻。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13節說,「當一切的事被公開,真相就揭露出來了,因為凡顯明出來的就是光。」耶穌以一幅圖象讓我們看,如何連結公義與仁慈。他說,「我們要成為世上的光;我們要成為世上的鹽。」鹽代表公義。

鹽有四種功能,第一,它可以潔淨東西。這個社會必須把不公義的事情潔淨了。第二,鹽可以妨止東西腐化。如果我們將食物或一些東西掩蓋住,它們就會逐漸腐爛。第三,鹽可以讓菜的味道變得更好吃。如果這個社會有公義,這個社會的味道才會變得更好。一位東德的富勒牧師(Christian Führer),他在前東德時期,每週在萊比錫的尼可拉教堂主持週一禱告會,後來變成有名的「蠟蠋革命」,這也導致東德政府的垮台。他曾說,耶穌告訴我們,基督徒要成為世上的鹽,不是成為世上的奶油。不是在裝飾這個世界變得甜甜的。

第四個鹽的功能是讓人與人連在一起。在德國婚禮的習俗,祝賀的人會送鹽巴給新人,這代表結盟的意思。這表示新婚夫婦兩人的結盟是可以維持長久的。

「光」象徵著仁慈、慈悲。意思是不要把揭露事實變成為一種仇恨。而是把耶穌基督的光和溫暖放進被揭露出的事實中。等一下,我們會有個儀式就是點燃蠟燭,也就是要讓我們經驗到「仁慈」所帶來的光。

最後,我建議可以有個「全民的哀悼日」或紀念日,來紀念所經歷的事件。在德國有「全民哀悼日」。它的功能是希望全民一起哀悼這個不幸的事件,讓受害者的苦能被聽見,能夠被尊敬。透過「全民的哀悼日」的紀念,可以讓受害者知道他們所受的苦沒有被忘記,並且是被尊敬的。很多受害者是無名的受害者,他們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名字,但是在「全民的哀悼日」,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們的名字是會被上主所記念的。「全民的哀悼日」的目標是我們願意紀念這個痛苦,願意接受這個痛苦的存在,並希望走向和好。

和好不能用任何道德的呼籲來做,最好不要用語言來呼籲。心理學家榮格說,最好能夠透過儀式,儀式才能觸動受苦的心靈深處。

我要以德國兩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在我的修道院附近住著一位德國新教徒的侯爵的後代。這位爵士在戰後的50年代發起了一個組織,專門做和好工作。這個組織曾到過以色列,向猶太人道歉,跟他們做一些和好的儀式。另外也到了一些被德國迫害過的東歐國家。在和好儀式中,他們會帶著鹽巴並且點上蠟燭,他們會站在加害者的身分做和好工作,這些受害者接納這些道歉,這樣才能夠有完整的和好。這個組織也曾經到過到捷克、波蘭等東歐國家。

第二個例子。1941年,我的修道院曾被強制解散,當時是由烏茲堡省的納粹省黨部總主委來主導這件事。戰後這位總主委馬上就自殺了,他也殺了自己的太太及女兒,但是有一個女兒因為剛好不在家而存活下來。主委的孫子覺得很奇怪,因為母親從來都不提祖父的事。後來他發現原來祖父是納粹時代黨部的重要人士。於是他就主動找修道院院長道歉,做了一個和好的儀式。

當然,這些和好儀式若能由加害者主動來做是最好的。但是,從耶穌醫治手枯萎的人的比喻來看,受害者也不用等待加害者主動,受害者也可以採取主動,做一些正面的事。這些受害者可以想出有創意的方式。有些年輕人並不是直接的受害者或加害者,他們其實可以發揮創意,來創造一些和好的儀式。這不需要是大規模的儀式,這也可以在幾個家族中發生。

教會其實扮演一個很重要的監督功能。教會可以站在守護者的角度,讓不公義的事被揭開,但是也要兼顧慈悲與公義,不要讓它變成報復。教會可以發展出和好的語言。

天主教和長老教會的共融禮拜就是個很好的見證。今年也是紀念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我很高興今年在德國的紀念儀式,是天主教和新教一起舉辦的。其實,這兩個教會都有很多值得哀悼的歷史。在宗教改革時代,路德其實是希望在教會內能夠有所改革,但是很可惜在教會內的對話失敗了。因為與路德對話的對象不是用平等的語言,而是以權力的語言跟他對話。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歷史教訓,我們若能夠以一個對等的語言來對話,就必須站在同等的高度來對話。如果你只是以高高在上的權力,或自以為是的態度來對話,是無法有成功的對話。

我希望有天天主教與基督教雙方教會的對話,可以成為社會的典範。可以讓受害者在社會所埋的寶藏,能透過我們雙方教會挖掘出來。將充滿慈悲的光照進社會,讓我們能夠看到真理。讓這個社會能夠經歷到一個和解的生命。讓新的生命得以開花結果,成為這個社會的祝福。

文章與照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93期


資料提供單位: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