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3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身體與靈修的關係
作者 / 鄒逸蘭

▓靈修脫得了身體嗎?

說到靈修──靈性的修練,字面上看起來是超脫的,練習時似乎也偏於默想、閱讀、體會等靜態的方式。教導時提醒坐姿、環境安靜等似乎是屬於「背景」的東西,可曾想過:禱告時的姿勢、動作,也是身體運作的一部分?

談到靈性的塑造,不是要愈來愈相似我們所跟隨的主基督嗎?祂是「道成肉身」──神取了人的肉體,像人一樣由嬰兒長成大人。耶穌和天上的父來往時,祂的靈性不也經過肉身展現?耶穌自己受洗時是浸入水中(太3:16;可1:9~10)。

女先知亞拿在聖殿八十四年禁食祈求、晝夜事奉神(路2:36~37)。耶穌公開傳教前曾在曠野禁食受試探(太4:1~2;路4:1~2),也和門徒討論過禁食的靈修原則(太6:16~18)。守齋/禁食的傳統在基督宗教中長期存在、維持至今,只是方式有所改變。過去還有鞭打自己、穿苦衣等的克己苦修。

身體的外表也有靈性意涵:有特殊使命者如參孫、撒母耳,除了清酒烈酒不可喝以外,也不能剃頭(士13:4~5;撒上1:11)。過去名畫中的施洗約翰也是長髮長鬚。天主教東方禮及(東)正教的神父至今不剃鬍鬚不剪頭髮。有些苦修會的修道人是剃光頭的。

耶穌在治癒人時,有時會經由身體的接觸:如觸摸瞎子的眼睛、用指頭探聾子的耳朵;甚至吐唾沫在瞎子眼睛上再按手來治癒、吐唾沫抹舌結者的舌頭再說「開了吧」,他們就立即看見、或聽見並說話清楚而相信或跟從了祂(太9:29~30;20:34;可8:23;7:33),覆手禱告也沿用至今。

▓身體的姿勢、動作與禱告

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途中和亞瑪力人作戰時,在山頂舉手禱告以色列人就得勝,他累了垂下手來亞瑪力人就得勝。於是兩個助理各在一邊抬著他的手,直到日落完全戰勝時(出17:11~12)。

我們個人禱告時,或跪、或坐、或站、或躺,雙手合掌、互握、攤開、雙臂伸出、舉起時,不僅表達內心狀態與訴求,也因這些身體的變化觸動到內在。修道院誦唸日課經的過程隨內容有起立、坐下、俯身鞠躬、跪下等姿態變換。天主教祝聖司鐸(封牧)禮儀中誦唸(唱)諸聖禱文時,準備祝聖為神父者是完全俯伏在地上的。

新教的禮拜姿勢變化較少,天主教西方禮(羅馬天主教)的彌撒也已簡化。天主教東方禮的祭典中則仍保留了較頻繁的以香爐薰香、俯身吻祭台、有許多經文及歌唱,加上建築、聖像畫(icons)、祭衣色彩繽紛,信眾在較長的禮儀中可以移動,可以說四肢五官皆充分參與整個禮拜(註1)。

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穿過紅海後,他和亞倫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裏拿著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米利暗應聲唱和歌頌耶和華(出15:20~21)。大衛王迎約櫃入大衛城時,除了獻祭,還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13~14)。馬利亞探望伊利莎白時,問安的聲音一入她的耳朵,腹裡的胎兒施洗約翰就歡喜跳動(路1:44)。

▓教會歷史中的神聖舞蹈(註2)

此處舞蹈的定義是:依節奏移動並有一表達模式。耶穌所講的阿拉美文,聖經中的rejoice(欣喜)和dance(歡舞)是同一個字,詩篇中出現21次。初期教會有由門徒圍繞耶穌的圓環舞「耶穌的讚美詩」。一至五世紀的基督徒之舞蹈由教會組織、全體參與,圍成圓圈、簡單自然,表達基督來臨、大家和進入永生的聖者、殉道者、天使相連的深深喜悅,沒有表演者。

中世紀早期(公元500~1100年)教會變得較威權化,開始對禮儀訂規則、禁止某些舞蹈。六世紀時有特許的團體裝扮如天使在祭台前舞蹈。八、九世紀時聖舞(Sacred dances)傳遍歐洲,是聖人、殉道者聖髑遊行及節慶的一部分。十一世紀有由神父以十字架、旗幟領頭,各階層、年齡的百姓隨後,一邊祈禱一面鞭打身體出血的遊行。

中世紀後期(公元1100~1400年)是戲劇性及情緒性表現的時期,拋棄世俗墮落的、戲劇的產品,自創畫像;因此有更多的合唱歌曲、如畫的遊行、甚至在教堂中詩班所在演出禮儀舞蹈以吸引公眾。每一世紀各發展出一些聖舞。修道院創立了宗教價值的舞蹈。墓園及納骨所的牆上有許多死亡之舞的描繪,還有狂喜之舞則是男女上千人從街上舞進舞出教堂直到精疲力竭。過度狂亂的異教成分使神聖宗教舞蹈難以為繼。

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00~1700年)據稱由但丁開始描述樂園中的天庭舞蹈。畫作呈現出天使圍成圓圈載歌載舞、衣縷飄飄。印刷術發明、西元1455年書本開始普遍,強調智能的重要。1517年的宗教改革去除了大部分的視覺藝術,僅留下圖畫、講道和音樂;除了葬禮之外,所有遊行都終止了。馬丁路德則支持小孩子自然真誠的跳躍、舞蹈。特里騰大公會議(1545~1563)羅馬天主教會反改革,又回到中世紀禮儀傳統。教會雖禁止宗教舞蹈,聖舞仍延續了一段時期。

後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700~1900年)不論羅馬天主教或新教皆禁止了宗教儀式中的聖舞。1747年在英國創立的Shakers(震教)發展出精緻的宗教舞蹈,與初期教會的團體舞似有相連。十九世紀圍成圓圈的舞蹈在黑人教會崇拜中很明顯。二十世紀英美對聖舞的興趣又再復甦。美國現代舞大師露絲‧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視聖舞為全人與創意的教育、神秘經驗與宗教轉化、締造和平的工具,編舞做為默想/冥想式默禱(註3)。其高徒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Martha Graham)更影響了二十世紀舞蹈,包括禮儀舞蹈的發展。

▓個人經驗與反省

1970年代美國的聖舞團體形成、禮儀舞蹈在1980年代相當活躍。筆者曾參與洛杉磯北郊沙漠中Valyermo本篤會院St. An-Valyermo本篤會院St. An-本篤會院St. An-St. Andrew’s Priory為期一週的「祈禱與舞蹈」工作坊,以彌撒經文或聖經故事為主題。靜默、讀經、祈禱、身體操練、到沙漠聆聽、體會,回來編舞、練舞,整個一週浸泡在默禱的氛圍中深受感動。這些年來個人在肢體祈禱的學習、反省與鍛鍊過程中,看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各有以不同的身體律動做為靈性修練的方式、以及對神聖舞蹈的重視與表達。偶爾也有國際團體來台演出。國際性的聖舞協會(Sacred Dance Guild) 不限宗教,兩年一次舉辦節慶。(可上網看其錄影,網址http://www.sacreddance-http://www.sacreddanceguild.org)

在西方基督宗教對聖舞、禮儀舞蹈的興趣起落時,也看到台灣基督宗教的個人與小團體在戲劇(如混沌劇團)、舞蹈(如以芭蕾、韻律操配合聖經)等的努力。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有一個小小的「舞禱團體」斷續聚會。至於禮儀中的舞蹈羅馬教廷則又再禁止了。

過去基督徒一度以控制情緒、身體的慾望為靈修中重要的操練,教會領導者對可能勾起慾念的舞蹈亦有戒心。近數十年大家看到身心靈整合的必要,並將文化經驗引入靈修。取捨之間、見仁見智,就像對於「可不可以在教堂用吉他來伴奏聖歌」也會有爭執。關鍵在於:不光是表達者本身的感覺,要看整個行動是否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建立並強化團體。

以唱聖歌為例,就比較容易了解。個人單獨禱告時若受到感動,不成調地大聲高唱讚頌上主,即使五音不全、破鑼嗓子,因為全心全意、必受神的欣悅。在團體中一起唱聖歌則必須顧及團體聲音的和諧,這時的全心全意還包括了盡量融入、讓自己的歌聲不致突兀。若在團體禮儀帶領事奉,另需要在音樂及禮儀上有足夠合宜的裝備。至於大禮彌撒曲Kyrie(垂憐經)、Gloria(光榮頌)、Sanctus(聖聖聖)、Agnus Dei(羔羊頌)等等,不僅在大教堂獻唱,也在國家音樂殿堂以大合唱及交響樂方式恭敬地演出。同樣,聖舞或身體的活動,也可參考這些不同的層次。在全心注視主基督時,不再患得患失、顧慮到自己表現如何,而進入天人合一,團體的靈性也同時提升。

【註】

1.在Google打關鍵字Catholic Eastern Rite或Orthodox liturgical practices等可從YouTube看到一些錄影片段。

2.此段參考Margaret Taylor, “A History of Symbolic Movement in Worship”, Chapter 2 of Dance as Religious Studies, ed. Dong Adams, Diane Apostolos-appadona, Crossroad,New York, 1990, pp.15-32

3.Neil Douglas-Klotz, “Ruth St. Denis: Sacred Dance Explorations in America, Chapter 8, same book, pp.109-117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16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