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9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宗教改革5-5
宗教改革運動對普世的貢獻
作者 / 鄭仰恩
WCC代表和挪威民眾一起點燃營火,慶賀上帝的光明將擊敗黑暗。

【編按】1517年馬丁‧路德因反對當時羅馬天主教販賣贖罪券,提出〈95條論綱〉,開啟了宗教改革,除了奠定新教基礎,究竟還來哪些革命性的改變?適逢宗教改革500週年前夕,《台灣教會公報》將接連推出專題報導,帶領你一窺宗教改革對視覺藝術、聖詩與改革中教會的影響與進展。

今年(2017)是宗教改革運動500週年,這個信仰運動被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Hans Küng)讚譽為基督教歷史上最為傑出的一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模式,值得深入探討。500年後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宗教改革到底留給了我們哪些寶貴的精神遺產呢?她對於現今的普世合一運動又能做出怎樣的貢獻呢?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筆者特別要從改革宗傳統的角度提出反思。

■信仰的啟蒙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始於馬丁‧路德的個人信仰經驗,歷經慈運理、加爾文等改教家的努力,一整代的新教徒經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自由,努力回歸聖經與恩典的教義,並形塑出新的集體信仰認同。從路德苦苦追求「在上帝裡的平安」開始,一直到漫長的30年宗教戰爭(1618~1648)為止,西方社會在宗教、國家、經濟、教育、職業、婚姻等方面都產生了無以比擬的改變。

確實,路德對「恩典與稱義」的重新體認,讓他壓抑的心靈得以解放並歡呼:「我已經全然重生,就像得以進入樂園的大門一般!」這是一個信仰的「啟蒙運動」,隨著路德所經驗到的自由,真實的福音信仰也被擴展到廣大的人民當中,生生不息。隨後,由於宗教改革運動與人文主義之間的密切關係,改教家們不但重視聖經的教導,也強調人文思考的重要性,為的是要讓人類的心靈得到解放和啟蒙。加爾文如此說:「那些曾經痛飲或嚐過人文思想的人,必能夠藉著這些利器更深地洞察神聖智慧的奧祕。」

延續這樣的精神,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所源出的蘇格蘭教會和社會,在18至19世紀經歷了一場「啟蒙運動」的洗禮,各個學術領域紛紛以歷史與社會變遷的觀點重新認知「人性」和「道德理念」的本質,並賦予社會科學和各種實證科學一個脈絡分明的學術正當性。也因此,在蘇格蘭的神學教育體系裡,刻板僵硬的傳統加爾文思想開始受到挑戰,這個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啟蒙運動也逐漸成為西方改革宗傳統的精神遺產。

有鑑於此,改革宗信仰總是堅持「追尋真理」的態度。當代德國神學家維爾克(M. Welker)指出,改革宗必須是一個不斷追尋真理且和其他「宣稱擁有真理」的團體(科學、哲學、醫學、社會學等)進行對話的團體。她也必須以「懷疑」的精神進行自我檢驗,避免扭曲真理、販售廉價福音(哥林後書2章17節),以期在複雜多元的世界中彰顯上帝的真理。

■破除偶像的精神

宗教改革運動的另一個重要遺產就是「對偶像崇拜的駁斥」,她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上帝的話語檢驗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所有層面,並竭力改革或廢除任何不合乎信仰的人為傳統或做法」。對改教家而言,對比於聖經中所揭示的「福音信仰」,中世紀的教會弊端(如贖罪券、聖徒崇拜、遺物崇拜等)代表著一種想要靠行善、守律法、做功德或任何自己的努力來得救的信仰心態。

歷史學者愛爾(Carlos M.N. Eire)指出,從伊拉斯模開始,以慈運理為分水嶺,開啟了一個破除偶像運動,到加爾文達到最高峰,甚至逐漸轉化為政治上的抵抗神學。對慈運理來說,「偶像」就是在描述「一個已經存在於人心裡的假神/怪神(derabgott)」。因此,他主張宗教改革就是從「偶像崇拜」轉向「敬拜真神」。

對此,加爾文也做出了重大貢獻:首先,他從「墮落」的教義出發,將偶像崇拜的根源置於人心(他的名言:「人心是製造偶像的工廠」!),而非外在的物質世界。其次, 他將基督徒生活的核心置於「真實無偽的禮拜」。最後, 他也對「禮敬行為」做出解釋,並強調許多人的宗教行為其實展現出一種「靈性交易」的心態和做法。事實上,潘霍華後來也用「廉價恩典」來指稱類似的宗教態度。

依此精神,改革宗傳統總是敏感地拒絕任何對上帝的操弄,或將自由無限的上帝固定在有形的事物中的企圖, 不管它是圖像、聖餐的餅酒、教會組織結構或政治意識型態。簡言之,破除偶像的具體結果就是堅絕掃除任何可能侵佔上帝主權的外在宗教形式,或「自我神格化」的人物或作為。這也是當代神學家田立克所謂的「新教原則」。

■追求公義,貢獻普世運動

宗教改革家們的原初精神是為了改革大公教會並回歸信仰初衷,並沒有想要自創教派。然而,其後教派的興起和林立,是不幸且不爭的事實。也因此,自20世紀初的普世合一運動開始,新教的眾多主流教會紛紛積極投入。其中,改革宗教會一直是最活躍的成員,她和聯合衛理公會是僅次於東正教、天主教的主要新教成員。最特別的是,普世教會協會(WCC)首任總幹事及靈魂人物正是荷蘭改革宗神學家維瑟福(Willem Visser’t Hooft)。

在普世圈子裡,改革宗教會最能夠堅持「追求公義」的必要性,主張信仰不能僅止於滿足個人的主觀靈性需求,而是在公共領域裡落實上帝的主權和公義要求。近一個世紀來,面對全球化實況裡的種種新思潮或意識型態的挑戰,改革宗教會做出了絕佳的貢獻。這明確表現在她所參與主導的信仰宣告,包括1934年德國告白教會面對希特勒納粹政權所發表的《巴門宣言》、美國長老教會努力在面對族群、國際政治、性別等倫理議題時所制定的《1967年信仰告白》、1985年南非教會在對抗種族隔離制度時所發表的《契機文獻》和《貝爾哈信仰告白》,以及2004年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針對經濟不公義及生態危機所通過的《阿克拉信仰告白》等。近年來,改革宗教會更積極主張一個對「他者」友善且具包容性的教會觀。

■從心靈改革到社會改造

宗教改革運動的精神提醒我們,應該不斷地以信仰更新及心靈改革所形成的「新的世界觀」來對抗「舊世界」, 特別是針對未經檢驗的偶像崇拜和文化霸權進行檢視與批判,這將會帶來社會的變革與改造。也難怪,早期的清教徒──也就是最激進的改革宗信仰群體──要被稱為「革命的聖徒」了!

啟蒙的信仰觀能夠激發自我反省、破除偶像,以及獨立判斷的思辨能力,她也會形成一種「反霸權」、「反造神運動」,以及「反自我絕對化」的信仰精神。筆者確信, 從心靈改革到社會改造的過程,正是台灣教會與社會急迫需要的良方。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7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