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89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轉型正義2
克服過往──德國的轉型正義經驗對台灣的啟示
作者 / 王貞文
猶太人結婚的德國女性們遊行反對希特勒政府抓猶太人的紀念碑。

■轉型正義不能等

在上個世紀,1990年代台灣的民主化稍微有新的進展,在民間開始有各種努力,要求重新發掘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真相,但是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要人民往前看,不要回顧過去。也許當時的李登輝總統估計他能掌握的政治實力,不足以支撐整個社會去面對傷痛的過去,但是這個耽延所帶來的苦果,可能就像被掩蓋傷口下的壞疽,至今仍是一戳就發出可怕的氣味。

同一個時期,南非走出種族隔離政策的不公義,開始勇敢地揭發過去發聲的種種不義,並在法治上尋求「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的可能性。以受敬重的基督教領袖屠圖主教為首組成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負起了真相調查、賠償受害者以及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和解工作。

屠圖主教剛開始擔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工作時,曾說:「不公義的過往就像化學廢料,如果不加處理就隨意掩埋,隨著時間過去,它不會消失,反而會釀成大災禍。」同樣在南非的轉型正義過程裡面扮演關鍵角色的大法官葛斯東(Richard J. Goldstone)在2016年到台灣拜訪蔡英文總統時,特別強調:「時間是轉型正義的敵人,不是朋友。」轉型正義的時機不能不把握,轉型正義不能等。

■德國面對過往的經驗

1989年底柏林圍牆開放,90年代也是鐵幕融化,冷戰結構解體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分隔成兩個國家的東德與西德,終於可以再合併為一個德意志共和國。政治上的大變動,帶來新的「轉型正義」的契機。

德國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劇烈的變動,兩次的國家重新起步:一次是在納粹政權帶來的戰禍之後,在盟軍的監督下,德國建立一個比較民主的政體,另一次則是在共產主義的東德政權瓦解之後,和平地建立統一的德國。這兩次的變動之後的新政權,都需要去處理過去政權下所發生的種種不義,從司法的正義到人民心靈的修復,從經濟重新分配的正義到新的國民精神的凝聚,有許多事得做。不管是民間還是政府,這個國家用了很多的力氣去面對這兩次的變動,在各方面來說,都有能力從廢墟裡站起來。因此,德國被視為是幾十年之間經歷了兩次轉型正義而有所成就的好範例。

「轉型正義」是從南非經驗所發展出來的概念,德國所採用的概念卻是「克服過往」(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花亦芬教授愛用的「面對過去而生」、「站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的概念,可以用來說明這種「克服過往」的意義。只有真實地面對歷史的創傷,一個國家才可能重生。

20世紀當中,德國面對的過往,真的都是非常不堪的。除了對猶太民族計畫性的毀滅之外,納粹政權對其他的少數民族、社會主義者、同性戀者、身心障礙者的殘酷,在「面對過往」的過程被呈現了出來。而民族霸權的思維,在司法、軍事到思想體系的建立、文化的論述,都留下了盤根錯節的影響力,需要一波又一波的改革與衝撞,才能夠慢慢清除這些遺毒。

40年的東德共產政權統治,則是幾乎把基督教文化從東德人民的生活中拔除掉了。以「國家安全」之名,東德政府徹底監控人民,親人、朋友會彼此監視、密告、出賣。國安局裡的檔案數量之巨,令人瞠目結舌。在東德政體崩潰之後,怎樣管理、使用這一大批的祕密資料,成為轉型正義的重要課題。

■基督徒投入「克服過往」的努力

納粹掌政時期,曾把各邦的教會「團結」起來,成為一個由國家控制的帝國教會。雖然有少數牧師與信徒出走,建立了「認信教會」,但多數的基督徒卻都認為納粹政權能夠有效地打擊「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而欣然地支持這個政權。

1941年,當納粹發動的戰爭橫掃歐洲,所向披靡的時候,許多德國基督徒更是得意歡喜地認定納粹政權是上帝大能的工具。即使堅持獨尊基督為大,不向世間領袖俯首的「認信教會」,也為了教會的生存,在許多方面向納粹政府妥協。對於納粹政權準備消滅猶太人的計畫,當時的教會更是噤不敢言。神學家潘霍華就曾因為他所參與的「認信教會」不願關心猶太人的處境,而深表失望。

戰後德國的基督教會必須去面對這段歷史。在納粹時期長期被囚禁的尼莫勒牧師(Martin Niemöller)和其他幾位認信教會領袖,在1945年就一起為重新開始的「德國福音教會」(EKD)擬了〈斯圖嘉特認罪宣言〉,為德國在世界造成的苦痛道歉,並承認教會在那段時期:「信仰實踐不夠有勇氣,禱告不夠真誠,信心不夠有力,愛心不夠火熱。」在這個教會重新開始之際,他們誠懇地請求聖靈幫助。

雖然這篇認罪文以很謙卑而有信仰的方式來寫,但是當時整個德國還處在戰敗、被佔領、物資極度缺乏、人民自憐自艾的狀況,許多基督徒不覺得教會需要「認罪」,還為這篇認罪文感到非常生氣。要到二、三十年之後,德國重新站立起來了,德國基督徒的心理狀況才比較珍惜這篇勇於認罪的文獻。可見,「克服過往」是個很長的過程。

東德解體後,「克服過往」過程還在進行著。東德的教會曾在推倒圍牆的人權運動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投入公民運動,本身被「國安局」嚴密監視的高克牧師(Joachim Gauck)成為第一位負責管理國安局巨量祕密檔案的主管,後來的接任者也是受敬重的前東德公民運動基督徒。他們的努力,讓這些重要的檔案不至於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並在真理與和解當中找到平衡點。

■台灣的轉型正義不能等

從德國的經驗,我們看到「克服過往」要及時,而且得不斷努力。德國因為戰敗,被盟軍逼著要審判戰犯,要建立民主政體,而教會也很快地意識到德國教會對普世教會的責任,因此,他們及時地開始了轉型正義的工作。

台灣不一定有這樣的條件。外來的壓力不是讓台灣願意正視過去的創傷,而是不斷扭曲過去。這個社會「知恥」的觀念是很弱的,長久被國際社會孤立的結果,對「普世價值」是無感的。台灣的求生之道往往是「掩蓋傷口朝前看」,而不願「站在傷口上重生」。但不管得時不得時,台灣的轉型正義必須開始,不是要揭瘡疤,而是為了要重生,為了找到可以走下去的路。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89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