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09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北投圖書館—百年興替
作者 / 李糠

搭乘捷運到新北投站,出了捷運站,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公園,是1913年日本總督府為迎接當時仍是皇太子的天皇裕仁興建的北投公園,面積廣達6萬平方公尺。

這座有著新風貌而悠久歷史的綠地,靜靜地見證著台灣百年來的興替,古木依舊挺立,穿梭樹影之間的,卻已有新的面容與思想。穿過噴泉旁對弈的人們,走過橫跨北投溪的小橋,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木造建築,那是我今天的目的地之一,也就是今日遠近馳名、有「台灣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頭銜的北投圖書館。

■訪綠意建築

這座讓人看了眼睛為之一亮的圖書館,木屋結構同周圍的樹林巧妙互相結合,彷彿圖書館是由這片樹林孕育而生。

走進館內,一張張木桌、木椅,宛若別緻的歐式咖啡廳,吸引著遊人停歇腳步;書架間為了吸引人們的駐足,設計了可以讓人坐下的空間;及胸高的書架,降低了壓迫感,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柔和的燈光也有別於昔日的日光燈,更顯得溫馨可人,讓人感到放鬆,並體會建築師顧及使用者的用心。

由於是綠建築,館內大部分時間都是打開窗戶,而非以空調來調節室溫,因此閱覽時,可以同時享受清風吹拂,風中更混著北投獨有的硫磺味,夏日時不絕於耳的蟬鳴,構築出台北都會區難能可貴的閱讀體驗。

除了字裡行間的悠遊,還可漫步到圖書館外,與之相對的是已經成了台灣三級古蹟的溫泉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同樣建於1913年,佔地約700坪的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曾是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1945年後荒廢,1995年開始以「社區居民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理念重建,傳為一時佳話。

左近的于右任故居梅庭,沿北投溪溯溪而上的地熱谷,以上種種構成了一個在短時間就可以賞遊的文化聚落。各地聞風而來的客旅,帶著企盼的心情前來一睹芳顏,絡繹不絕的人潮成了對北投圖書館的肯定。

■憶蒼白舊館

然而在我記憶中,有另外一座北投圖書館,那是一棟聳立在樹林中,約莫3、4層樓高的白色建築,乍看之下像一個蒼白的巨大紙盒隨意堆置在林中一角。

這聽起來不像是肯定的形容,是的,以建築物來說,她確實是乏善可陳,更糟糕的是:往下走些,有道涓涓而流的小溪,橫跨小溪上的是座石橋。這樣說有什麼稀奇的呢?有趣在於這道小溪,源頭是有「地獄谷」別稱的地熱谷,特別在冬天,冉冉上升的白煙,散發刺鼻的硫磺味與熱氣,橋的兩頭好像聯繫著不同的世界。

遙望石橋的另外一端,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空地的盡頭是一棟破舊陰森神祕的英式洋房。雖然是面西而立,黃昏的陽光灑在老房子上,依舊無法驅逐令人感到悚然的形象,反而好像隨著日頭的落下,幽暗中蟄伏的魑魅魍魎,伺機而動,還真是燈光美氣氛佳、試膽的好地方。

雖然這些形容好像是很負面,可是於我來說,這裡卻是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國中時期對於課業提不起什麼興致,但對於文字卻有相當的熱衷,蒼白的北投圖書館滿足了我這方面的需求。記得那些時候,走進圖書館時,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內外,也是兩個世界,踏入圖書館,圖書館彷彿有條界線似的,只允許人與書出入,裡頭除了翻閱書報的聲音外,只有寂然。

在夏日裡,蟬鳴試著闖入這個空間,但似乎只是讓人對內外的隔閡感到更深刻。空間中充滿書籍特有陳舊的氣味, 令人感到沉醉,將近三米高的書架彷若一層層的高聳壁壘,向人們挑戰著學問的艱澀,而當人們勇往直前,這些城郭將成為階梯,引領人們進入知識的殿堂。在那段歲月,我翻過一冊冊的文學典籍,在那陣光陰,我翻過一篇篇的月刊日報,在那些寒暑,我品過書香,享過難以計數的文字。

■撫今追昔愴然

我曉得這段描述對好些人來說,是陌生的,因為這座白色書閣,於1999年完成了階段性任務。那一年9月21日發生的天搖地動,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畢生難忘。同時,北投圖書館的主建築也留下了怵目驚心的記號,一道超過一掌寬、將近兩層樓高的裂痕,宛若被利刃從天劈下,無聲也無情地宣告了北投圖書館別離舞台的命運,從此她只存在於記憶之中,時至今日我還找不著得以藉之緬懷的照片。

今日的北投圖書館,慕名而來的人是多了,但藏書卻相對少了,是以理智雖然很清楚過去已不復返,也很肯定今日的建築提升了整體環境的形象與品質, 但就閱讀的功能而言,我還是固執地懷念著曾經。今日的建築吸引著人們駐足仰望,然而今日的書架卻不是我尋求閱讀的上選;對我而言,北投圖書館的今昔,不只是時間與建物的比較,也是名與實的,若果我們只有恢弘的建築,而缺少了蘊含其中、眼不能見的內涵價值,美則美矣,卻是不足。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68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