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86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平埔族宣教足跡-2
漢化的熟蕃-平埔巴宰族群
作者 / 潘稀祺

平埔族在清朝文獻上被稱為「熟番」,分為九個族群:噶瑪蘭、西拉雅、巴宰、道卡斯、凱達加蘭、雷朗、貓霧拺、巴布拉、洪雅等族。巴宰族居住於中部平原,以大甲溪為中心,其社群分佈涵蓋整個台中盆地北部,分為四大社:1.烏牛欄(Auran,豐原);2.樸仔籬(Poaly,石岡、新社、東勢、豐原);3.阿里史(Alisai,潭子);4.岸裡社(Lahuluhut,神岡)。

族人早有自己的傳統宗教信仰與文化(如:牽田、走標),之後因漢化較早,也接受漢人的民間宗教信仰(如:媽祖、土地公)。直到族人到府城治病,聽到真理,且將福音帶入部落,從此集體改信基督教。

■醫療傳道的發源地──岸裡大社

岸裡社是巴宰族的社群之一,曾被清朝官方歸為生番,為「政教所不及之處」。及至康熙38年(1669),爆發吞霄社之亂,為清廷「以番制番」而受重用;繼之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反亂後而被重用,使得岸裡巴宰族在中部地區的舞台上,逐漸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岸裡社潘家自第一代阿穆竄起,至第三代阿敦更是功名顯赫,清廷為酬慰潘家多次率眾平亂有功,曾多次賞賜鹿場、草埔。清朝「番產漢佃」的模式下,潘家每年向漢人佃戶抽取四千多石的租榖,尤其在乾隆、嘉慶年間,潘家成為當時台灣雄據一方的富豪,因此在中部有不同的社群加入了「岸裡社」為同盟,後來則泛稱為「巴宰族群」。

說起南部、中部的平埔族宣教,除了外籍宣教師外,一定要提到的重要引薦人就是英商必麒麟先生。1870 年,他在大甲設立商館,與岸裡社總通事潘國恩(第20任)結交,並雇用岸裡大社兩位青年來當信差,傳遞信件。這兩位青年到府城之後,曾在馬雅各醫生的醫館裡聽到福音。返回大社時,就隨身帶回「新約」散本及《養心神詩》,並且告訴當地的社民,在府城有新的道理及高明的醫生(指馬雅各)。

同年9月,烏牛欄(沿用豐原舊社名,今埔里愛蘭)潘開山武干,在打獵時因槍枝走火受傷,傷勢嚴重,被人扛到大社(住在潘交根阿打歪家中,其子潘純熙之妻就是開山武干的女兒),聽說府城有高明的醫生就起身前往。他在醫館住了兩個多月,傷得醫治,也得著福音。回程住在大社女婿家,就向眾人傳講他所見所聞。

起初眾人在潘交根阿打歪的住宅聚會。1871年以「耶穌聖教」之名設教會。1872年由李庥牧師興建第一座禮拜堂。1873年潘家第七代沙望茅格受洗,成為家族第一位基督徒。第八代潘永安,1876年入台南神學校就讀,受教於巴克禮博士,是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受派到牛眠、大湳當傳道師,之後回到大社教會擔任傳道,又當通事、教會長老,帶領族人興建大社教會。

1890年4月28日,盧嘉敏醫生在大社禮拜堂裡正式開設醫館,可容納30名病患,開始傳道、醫療服務的事工。雖然大社醫館因盧醫生過世(1892年)而中斷,但彰化醫館在1896年蘭大衛醫生接棒後,仍延續著中部的醫療事工。

■苗栗的福音種子──內社(Taba)

中部巴宰族群曾因政治、經濟、環境等因素而大規模遷移。1871年,有部分已信主的岸裡社族人遷移到苗栗鯉魚潭地區,但是他們仍然繼續聚會敬拜。同年,9月11日馬雅各與李庥牧師來內社(Taba)訪問。1872年3月24日(禮拜日)李庥牧師首次在內社舉行施洗。

■開枝散葉──埔里社

埔里社的族人是由烏牛欄(今愛蘭)及樸仔籬(今石岡)遷移而來的。1870年底,潘開山武干從大社女婿家返回烏牛欄(愛蘭)之後,開始向親友及村民們傳福音,並擴及牛眠、守城份、大湳、白葉仔坑等地。1871年,在愛蘭蓋茅屋作為禮拜聚會所。

1872年,埔里牛眠的潘迦包,患3年眼疾,治不好。開山武干介紹他到府城醫館就醫。痊癒後,他與開山武干前往埔里社。李豹在愛蘭傳道,潘迦包則在牛眠佈道,當時有11人信主。

1873年,教士會派李庥牧師到愛蘭,籌建第一間禮拜堂。教堂興建期間,甘為霖牧師由大社族人40名陪同到達埔社。在主日有聯合埔社三所(愛蘭、牛眠、大湳)教會的信徒約450名,在該地大樹下舉行聯合禮拜,並施洗了信徒14名:烏牛欄10名、牛眠山1名, 大湳3名。此地區福音迅速傳開,信徒日漸增加。

1873年2月,牛眠得到教士會的補助300元,由李豹傳道及潘迦包設法租屋開設教會。在1873年11月初, 甘為霖在大湳買土地,在眾人同心奉獻下,禮拜堂落成了。愛蘭教會分設的牛眠與大湳設立教會後,皆聘請李豹先生擔任其第一任傳教師。

■福音興旺在中部

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族群紛紛找回自己的文化與身分認同。現今住在「埔里眉溪四莊──牛眠、守城、大湳、蜈蚣崙」的「樸仔籬社」平埔族,雖然因族語、文化與巴宰族相近,而被學者歸類於「巴宰族群」,但他們自我認同的族名為「噶哈巫」(Kahabu)。

在宣教的歷史上,無論是「巴宰族」或是「噶哈巫族」,他們都是中部宣教的先鋒,更是早期宣教師出入各山區時,最佳的貼身護衛。從各教會的歷史中可知:柳原、豐原、神岡教會,最初都是因為大社信徒的熱心而開始。在南投的霧社、南豐、日月潭教會,則因愛蘭、牛眠、埔里、大湳等教會信徒的移入而建立。

耶穌說:「上帝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可用什 麼比喻表明呢?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馬可福音4章30~32節)

中台灣宣教從1871年起,歷經140多年,至今已經開花結果,相信在眾人的努力下,福音將遍傳福爾摩沙的每一個角落,讓更多人領受到上帝的愛與恩典。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