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75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蕾嫚.葛博維的生命故事(下)
作者 / 梁家豪
日復一日,婦女靜坐抗議,不肯撤離。(相片提供/天下文化)

■覺醒走上街頭

因著繼續學習,蕾嫚的處境開始獲得改變。內戰期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在賴比瑞亞辦理社工訓練,蕾嫚極力爭取這個訓練機會,請教會牧師寫推薦信,請求家人幫助提供學費,最後如願參加受訓,並取得社工執照。

後來蕾嫚參與了路德宗基督徒發起的「創傷療癒與和解專案」,這個專案是希望修補戰爭造成的心理創傷與社會問題,協助戰爭受害者療傷。於是她開始有經濟能力可以照顧小孩,也第一次認識「和平建構」(Peace-Builder)的工作,並接觸到各地許許多多受到戰爭傷害的婦女。

在這段學習社工專業與從事專案工作期間,她雖然在服事別人,但也服事了自己,心裡的力量逐漸剛強起來,最後她與丹尼爾離婚,成為單親媽媽。

前夫曾使蕾嫚身心受創,但她對男性的評論卻不偏頗。她在書中提及,工作中有幾位學有專精的男性在工作與家庭都幫助她,給予高度的支持,也使她感到受尊重。這些男性包括一位主修解放神學的柯萊牧師(書中暱稱BB),以及人道救援主管唐德等,這份工作與這幾位男性使她有更寬廣的視野。

這段經歷對於蕾嫚的轉型至關重要。參與專案工作是她走上婦女運動之路的第一階段;然而當她在工作中意識到:若公義沒有彰顯,療癒工作的果效依然有限時,便開始她走上婦女運動之路的第二階段。

蕾嫚在書中寫到:「我曾在基督教期刊上讀到一個故事,至今縈繞心頭:波士尼亞戰爭期間,在薩拉耶佛有兩個屬於塞爾維亞人與穆斯林的女性團體,分別位於圍城的兩端,一方有電力可用,另一方則擁有水源。有水的女人挑水到有電的那方,使用對方的洗衣機,在這期間,她們相互交談,發現彼此共通之處:丈夫與兒子離家參戰,不會再回家,她們同樣面對遭逢重創的破碎家庭,於是建立了姊妹淘網絡,凝聚了超越槍砲的力量。」

2002年春天的一個中午,蕾嫚在辦公室裡作了一個夢,夢中聽見一個聲音對她說:「召集女性,為和平祈禱!」於是她開始為和平祈禱,並逐漸吸引越來越多婦女加入,她們固定每週四的中午在教堂為和平禱告。

蕾嫚發現「只要暴力還存在,就無法真正療癒創傷」,因此開始投入「和平建構婦女連線」(Women in Peacebuilding Network, WIPNET)的計畫,她認為:「建構和平才是重點,但若不納入女性的力量,就無法建立可長可久的和平。然而,女性心中有傷痛,讓她們無法了解自己的力量;她們必須釋放這些痛苦,才可能成為和平建構者。光是釋放情緒仍不足以改變,透過和平建構婦女連線,這股新的能量被轉化成政治行動,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她的思想脈絡越來越清晰,為了徹底解決「戰爭」這個造成她和其他婦女不幸的禍源,她走上婦女運動之路。

■願魔鬼重回地獄

蕾嫚認為僅是禱告而沒有實際作為還不足夠,於是開始策劃行動。這群婦女在市場發送傳單呼籲:「我們厭倦了!厭倦兒女被殺害!厭倦被強暴!婦女們,覺醒吧!和平進程有妳一席之地!」

此時有穆斯林婦女也加入她們的行列,某些基督徒向蕾嫚反應,認為基督徒與穆斯林不宜一起禱告,她們拿出聖經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哥林多後書6章14節)蕾嫚的策略是舉辦一場座談會,讓基督徒婦女和穆斯林婦女一起參與「身為女人」的座談會,強調女性的身分價值,並提出一個口號指出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子彈會分辨妳是基督徒或穆斯林嗎?子彈會饒了妳、挑上她嗎?」座談結束後,雙方承諾彼此合作。

日後她們一起遊行,分屬兩個信仰的婦女一起穿著相同款式的白衣服,在市政廳前一起拿著標語、一起靜坐、一起祈禱、一起唱著聖詩與伊斯蘭教歌曲,一起向政府與反抗軍要求和平。無論是酷暑或大雨,這群婦女堅持聚集不散,使「賴比瑞亞婦女要求和平」的標語持續被舉起。感謝上帝,這一群婦女的堅持得償所願。在一番波折之後,賴比瑞亞政府軍與反抗軍終於達成和平協議,內戰終止。

蕾嫚的經歷被拍成記錄片《願魔鬼重回地獄》(Pray the Devil Back to Hell),2008年在紐約首映,電影後來經常在非洲各國作為動員婦女建立和平的宣傳資料。而蕾嫚繼續為了解決引起戰爭的根本原因做努力。

蕾嫚在書中直言不諱她有很多軟弱,例如她有酗酒的習慣、強勢的個性、長時間不倫性關係的過去,這些軟弱除了曾經遭人抨擊外,也讓她一度懷疑上帝對自己的呼召。

她身為婦女運動領導者,又身兼母職,不時需要面對無法兩全其美的掙扎。在性格方面,她一方面強調以溫柔與母愛來推動和平,並如此教導其他婦女;但是另一方面,她又必須在領導上展現出堅毅、果斷、強勢的領袖特質,這使得她心裡出現相當大的張力。

在行動方面,書中概述蕾嫚推動婦女運動過程中使用的策略,談及她如何思考出這些策略。可以看到她懂得檢討、評估活動是否奏效,並能突破傳統、接受新觀念,深具領導能力。

傳道者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道書12章13~14節)蕾嫚寫到她年過70的父親在內戰之後比以前更加虔誠,她父親甚至說戰爭讓他「回歸婚姻與信仰」。

我們的焦點終究必須歸向神,否則一切都只是草木禾秸的建造。蕾嫚從「創傷療癒」出發,先是為了謀生,然後因為意識到仍不足以解決問題,所以跨進和平建構的領域,又因著不足而走向婦女運動並成為領導者。若不是戰爭,她或許能實現17歲時想成為醫生的夢想,成為相較於現在更有時間照顧兒女的傳統母親。但是她若沒有神,她也沒有機會在賴比瑞亞引發巨大的改變,因此她說:「我感謝上帝引導我走的路,感謝上帝成就了我」。

上帝的帶領奇妙可畏。蕾嫚提到上帝對她的呼召,讓身陷酗酒、不倫之戀的她也懷疑。她推動婦女運動時,不但具有基督徒的身分,也仍有這兩樣軟弱。

哥林多前書1章26~28節說:「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這不禁讓我思想上帝何等慈愛憐憫,祂在蕾嫚「沒有能力、軟弱、無有」的時候揀選她,賦予她新的價值。

蕾嫚受呼召的經驗,讓我再次敬畏上帝。蕾嫚後來脫離酗酒習慣,也離開有婦之夫結束不倫之戀,然而我不禁想到,處境若轉換到華人地區,華人基督徒能支持一位道德上有瑕疵的領袖嗎?面對這樣的領袖,我們能不受道德影響來成全她的『恩賜與呼召』嗎?這實在是很大的挑戰,無論我們能否接受,聖經已經告訴我們:「神都必審問,公道自在神心。」(傳道書12章13~14 節),最後在您閱讀完本文之後,也請您和我一起為賴比瑞亞脫離伊波拉疫情禱告,以及為當地艱困的婦女禱告。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0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