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34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作者 / 陳爾樂

林朝棨長老,1910年5月26日,出生於豐原圳寮,為家中五男一女之第四子,父親林慈為當地望族,是中部地區早期的基督徒。林朝棨長老十四歲時在豐原教會受洗,決心一生追求主的道,信奉耶穌基督為他唯一的信仰。

年輕時代林長老就開始熱心教會事工,負責教會主日學,又因愛好音樂,擔任聖歌隊指揮,中學畢業後北上,在台北高等學校理科班就學期間,因住在台北大橋頭附近,遂參加附近的大稻埕教會聚會,積極投入教會主日學及佈道事工。此外,也參與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聚會,結果就在那裡遇到影響他最大的早阪一郎。

早阪一郎很早就來到臺灣,參與創辦臺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他畢業於東北帝大,留學英國,被派到台北來創辦台北帝大。據林朝棨的兒子林恩朋表示,早阪一郎引導林朝棨進入地質學的領域,後來林朝棨以優異成績直升台北帝國大學成為第一屆地質系的學生,當時台北帝大從日本邀請九位地質學家來臺,結果第一屆只招收一個學生,就是林朝棨。1933年,他完成第一篇日文論文〈台灣哺乳類化石產出狀態〉,之後又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

■與黃彰輝一同協助板橋教會
台北帝國大學時期,租屋於板橋,每天清晨五時即搭乘板橋—新店之早班「五分仔車」(小型火車),在公館站下車到校,放學後繼續留校研讀,晚上十時才返回板橋。雖忙碌於課業,每周日一大早,仍與室友黃彰輝等人到住所旁的板橋教會做禮拜,並協助康清塗傳道師牧會,往往忙至夜晚才回家。大學畢業後,於九份台陽礦業株式會社服務期間,則盡力獻工於當時卓輝隆牧師所主持弱小的九份教會。

1934年3月底,林朝棨自台北帝國大學畢業,4月10日在台南市太平境教會與吳嫣嫣結婚,典禮由巴克禮牧師主持,當時巴牧師已八十多歲將屆退休,因與林朝棨之父林慈是好友,所以特地擔任證婚。吳嫣嫣自幼即為太平境教會會友,十八歲就讀長榮女中時,經由當時的美術老師廖繼春介紹,而認識廖繼春太太林瓊仙的三弟,當時正就讀台北高等學校一年級的林朝棨,當時民風需訂婚才能交往,故不久即在媒人提親下訂婚,六年後結婚。

1937年,在恩師早阪一郎先生的安排下,林朝棨躲過被派遣到南洋的任務,到中國東北和北京任教,期間,中國「北京猿人」的發現者斐文中就是林博士的同事及部屬。二次大戰期間,林朝棨更協助國際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神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度過被日本軍隊監禁的難關,此期間德氏撰寫了他的成名作《人之現象》。

■「第四紀」之父 參與重大建設
終戰之後,林朝棨接到青島山東大學的聘書,本欲轉往任教,但是他台北帝大的學長徐慶鐘先生說:「台灣剛剛光復,正缺少北方來的教授,你怎麼可以去那裡教書?其次,這也是我們的母校啊!」另一方面,想到早阪教授仍留在台灣,不會說北京話需人照顧,林長老便決定回台大地質學系任教。其時開始著手探勘台灣全島及澎湖群島之「第四紀」地層(註),從此奠定臺灣「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礎,也帶動考古學的風氣,被學界譽為「台灣地質第四紀之父」,《台灣地形》一書則是他的代表作。終戰之初,台灣受國語教育的地質系學生還未畢業,因此,石油公司、電力公司有技術方面的問題常需要林朝棨協助,當孫運璿先生擔任電力公司總工程師時,曾請他前去幫忙埔里、霧社和萬大水庫興建的地理探測,當時孫運璿對他說︰「林教授,您是台大教授,是我們請您來幫忙,所以車馬費您一定要收下。」林朝棨說不需要,他在台大有薪俸可領,只要按照電力公司職員一日發給30元台幣就可以了。當時若是從美國請來的人,一天的待遇是110美元(折合台幣4,400多元),美援時期,美國方面對林朝棨的專業很肯定,只要他願意,便可簽收豐厚待遇,但他認為,教授本是清苦,若要發財就不要當教授,予以婉拒。

終戰後,從台電、中油到台煤,鑿山、挖隧道、建水壩、道路測量等各種重大建設,都可以看到林朝棨在地質專業上提供協助。奧萬大壩、霧社壩、瀧見壩等水壩設計,小梅、竹頭崎、寶山、出礦坑等油田之調查與大溪煤田、三峽煤田、澳底煤田之勘測等諸多公共工程中,無不有他的心力挹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翡翠水庫」興建時,各方質疑其安全性,林朝棨以其對該處地質的深入了解及參與多處發電用水壩的專業經驗,為地質方面的安全及水庫壽命做保證,且表示願意義務參加建設,擔任地質顧問,促使攸關大台北地區數百萬人口用水的重大工程順利通過。

■青年團契與主日學教育
回到台灣約半年的時間,固定在由廈門來的莊丁昌牧師所牧養的和平教會做禮拜,後來接受舊識葉金木牧師的邀請,前往台北東門教會聚會,1951年11月25日被選為長老,連續任職達34年。當時東門教會仍屬開設初期,葉金木牧師年歲已大,工作繁重,林朝棨長老全力協助,有時也擔任祈禱會與家庭禮拜的主持與講道,並負責主日學事工,任主日學校長十餘年,其子女幼時每逢週日都要比平時起得早,因為八點以前就要跟隨父親父親到教會開門窗、整理桌椅等主日學準備工作,無論風雨,從不間斷。除了主日學的宗教教育,林朝棨也特別關心青年事工,曾被選為青年團契會長,之後還擔任顧問。他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初代青年團契的指導者。臺灣終戰前就有基督教青年會的存在,那時舉辦夏令會,他都會擔任指導者,後來到了TKC(青年團契)時期,亦擔任重要指導者,培養出多位牧師及教會領導者,如張逢昌、胡茂生等。
在專業領域的研究與教學上,林朝棨有著如磐石般嚴謹、堅毅的性格,相當嚴格。雖是如此,他對學生的關愛卻未曾減少,他常接濟許多從中國來臺、昔日他任教中國時的學生。當時那些學生剛來到臺灣,舉目無親,就住在林朝棨的家中,一個小小的日本房屋,擠了三、四十個人。林朝棨的太太沒有錢買菜,就把她留下來的一些結婚紀念品拿去跟人家換米、買菜來煮給那些學生吃。因著學者身分,常與學生互動的林朝棨,特別關心主日學教育和青年團契,東門教會擴建前,因禮拜堂場地窄小活動不便,林朝棨便提供他的家庭給年輕人聚會,對年輕人的款待充分表現出他的信仰。

林朝棨提攜後進,培育教會青年,青年有什麼問題想請教他,或是有什麼事想找他商量,他都非常樂意,也常幫忙學生介紹工作或促成婚姻大事,但他從不幫自己的子女介紹工作,其子林恩朋表示,當他們從學校畢業時,很希望到好一點的地方去工作,若利用父親的名氣就可以很快成功。但林朝棨卻說,老師幫學生介紹工作是應該的,可是父親要幫自己的子女介紹工作,他是不能開口的!也是因為這種從信仰來的堅持與風骨,讓林朝棨的家境一直不是很寬裕,七個孩子中,有時最多四、五個同時讀大學,每次註冊,林恩朋母親都必須出去借錢。

■鑽研進化神學
林朝棨注重守時,週日禮拜必定守時,一定提前出發,準時到場,虛心且認真地聽講道,並做重點速記,回家後再周詳整理,且勤讀聖經,時時禱告。他常以科學家的立場,用理性與謙遜的態度探討神學、追求信仰,他認真研讀聖經,特別是對舊約〈創世記〉第一章有深入的研究,鑽研進化神學,是國內進化神學論的權威。他曾於1960年到1965年間,接受台灣神學院邀聘,不支薪擔任神學系之「自然科學」課程兼任教授。

除了專業領域的教學、研究,及教會服事外,林朝棨也致力於如何將信仰貢獻於社會公益,特別活躍於基督教青年會(YMCA)和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的活動,亦曾參與創辦東海大學。擔任YMCA理事時,每逢特別演講會均參加,在社會關懷還不受注意時,林朝棨就擔任以基督徒眼光關懷社會的「基督教互談會」理事。

■上帝要讓我休息了
林朝棨年輕時接受父親嚴格的體能訓練,鍛練出強健的體魄,就讀台北帝大時,由於第一屆只有他一位學生,一旦老師要做野外地質調查,他一定要相隨左右,因此經常得爬山涉水。戰後,他依然帶著學生,在各地東奔西跑。他總是一襲襯衫,手執鐵鎚、圖表,在胸前斜掛塑膠水壺,踏著一雙磨得老舊的鞋,在野外不停地行走。在他學生的記憶中,當他們走到河壩、溪仔時,都會脫鞋走過去,水淹過去以後,擦乾以後再穿,但老師林朝棨卻常為了趕時間,直接像潛水艇一樣下去,褲子和綁腿都濕掉了也不管,兩腳長時間潮濕,引起腿部風濕性神經痛,因而使他在往後的人生中飽受痛苦,直到臨終時前數月,竟然連三、五分鐘的安寧都得不到。1976年,在南部橫貫公路勘察時,更為搬運化石致脊椎受傷,均與長期的腳痛有關,漫長的腿部神經痛使他變得更堅忍、更謙卑、更有毅力,更能體驗出上帝的存在及特殊的旨意。

林朝棨對教會事工一向不遺餘力,1981年,被封立為東門教會名譽長老。 1985年7月4日凌晨,因身體衰弱安息主懷。過世前他曾說:「上帝知道我年輕時爬山過多,不能再爬,要讓我休息了。」東門教會以隆重的教會葬來思念他一生的佳美信仰腳蹤,及愛人如己、犧牲服務、宣揚主名的美好基督徒風範。


註:所謂第四紀,在整個地球幾十億的歷史裡面是最晚、最後面的一小段,大約占兩百多萬年的歷史,第四紀地層正是我們現在生活的土地表面,目前所有經濟建設,都依賴第四紀的地質,唯有適合的建築地質,方能蓋高樓或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如土石流這類的自然災害,也與第四紀的地質有關。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100期
圖片來源:http://www.tchcc.gov.tw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