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06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孫理蓮與芥菜種會
作者 / 鄭興讓

孫理蓮於1901年1月29日,生於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彼略湖畔,就讀於馬加勒斯特學院。她的同學孫雅各,來自南達科他州農場,是一位長跑運動員。1924年他們從馬加勒斯特畢業之後,雅各升學普林斯頓神學院,而理蓮教了一年中學後就讀紐約聖經神學院。

她的傳教生涯可分為三期,每一期間隔二十年。第一期從1927年二十六歲始,於普林斯頓與剛從神學院畢業的孫雅各牧師結婚,開始他們的蜜月旅行,坐船經過太平洋至上海,由福州到台灣的基隆登陸。開始他們的獻身生活,並說:「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上帝安排他們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到當時日本統治之殖民地台灣。

兩年後從台北搬住淡水。孫牧師擔任淡水中學的校長,後來也擔任神學院院長,有機會時他就出門到原住民部落去傳福音。孫理蓮為家庭主婦,她的第一胎是只活了兩個星期的早產女兒。又生育一男羅尼,大學畢業後患了小兒痲痺,使用輪椅走路,後來完成碩士學位。一女瑪利安,嫁唐華南牧師。唐牧師後來協助她的事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孫牧師因是美國人,全家被迫返美,後轉赴南美洲英屬圭亞那,向土著繼續傳教。
   
第二期是孫理蓮四十六歲,大戰後第二年(1947年)4月孫雅各夫婦再度正式受派來台。這次孫牧師宣教的目標轉向原住民。他除在神學院教書外,每週末開吉普車進入山區各處傳道,孫牧師是原住民傳道事工的開拓者。理蓮也入山從事婦女及兒童佈道。有一天她向孫牧師說:「我不要只是一個宣教師的太太,我要做一個太太宣教師。」孫牧師感慨地向她說:「你可以非正式地做些工作,就是我們其餘的人做不來的。」她就從當時台灣社會最需要的著手,實踐主所吩咐愛的誡命,創設了自己的事業。
   
1951年孫理蓮開始每月一次寄出油印的新聞信,向支持她的加拿大和美國朋友報告,從當初每個月五十封信不斷地增加到幾百、幾千封。到後來採用透印版複印才能每月順利寄出五千封航空和兩萬封平信,向美國和加拿大的基督徒募捐。這項事工在1954年1月4日正式以「芥菜種會」名義,向美國政府登記立案。芥菜種會的工作內容如下:

一、兒童青少年事工
   
理蓮於1954年回美國演講,募捐帶回一萬元美金,設立兒童之家,兒童之家環境乾淨又美麗。她從開始的六個人增加至一百多個孩子,後又增設兒童之家別館,並陸續於全省設立愛心育幼院(1958年)、殘障之家(1958年)、原住民花蓮育幼院(1959年)、澎湖育幼院(1959年)及少年之家(1960年)。今天從各育幼院出身的有牧師、傳道、工程師、藝術家、銀行家、企業家、教員、教授、博士等等各種行業都有。

二、醫療事工
   
1952年樂生院因痲瘋病患者一週三人自殺,蔡傳道求助於理蓮。理蓮覺得這是上帝的旨意,就決心進入那困苦的地方。她帶馬偕醫院的白醫生在一公共的小會堂看病、給藥、作禮拜。另有加菜、每週一次的電影及每主日請不同的牧師去講道。1952年10月新建的禮拜堂落成。那些瘸腿的、跛腳的、瞎眼的和殘疾的慢慢地成群結隊進入禮拜堂,她本身從那時至去世都跟患者一同作禮拜。另外,她又建安樂之家(1953年)收容患者生下來的嬰兒、工藝所(1955年)、男生女生之家(1957年)——此兩家是為有家卻不能回家的痊癒患者設立的,院裡的主內兄弟姐妹、小孩們都和樂地生活在一起。
   
理蓮發現山地巡迴醫療團不能應付眾多的病患,就於1956年在埔里設立第一間竹建的診所,這診所後來變成設備齊全的基督教醫院。而後陸續在台灣全省各地設立診所,遍佈花蓮、光復、關山、台東、玉里、新港、屏東等地,全部免費服務。孫理蓮並發現原住民因營養不良,各處都有肺病患者死亡,於是在全省如花蓮、關山、台東、新港、屏東、埔里等地設立肺病療養院,照顧各族原住民患者。這個工作持續到1981年政府全面關心防癆工作。而她關心肺病的同胞共達二十五年之久。
   
她想起戰後剛回台參與山地醫療團的時候,在山地一間草屋裡當接生助手,沒有別的器皿,只好用一口舊的煎鍋來為嬰兒洗澡。當時衛生所不普遍,在山地的原住民有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夭折,她決定實現十年前的願望:「為原住民母親在山地設置產科病房」。1961年第一所產科病房開設在東海岸的花蓮,理蓮稱它為「馬利亞產院」。並陸續在關山、東南方的台東、南海岸的屏東,還有台灣的中心地點埔里,設立全省各族婦女從任何地方的山地都能在合理的距離內到其中一產院去生產。孫理蓮的這項善舉,救活了好多原住民的新生命,當時每個月大約接生二百四十個嬰兒,這項工作繼續至1975年,共十四年之久,助少數民族一臂之力。
   
1960年她在台南縣北門鄉設立烏腳病免費診所,當時在世界上此病症僅發生於台灣西南部產鹽區一帶,而唯一的治療法是切除。1962年10月新建診所及手術室落成,1972年增建烏腳病醫院分院二層樓一棟,至1986年2月,二十四年間共收容七百多名患者。

三、職業訓練學校
   
1958年芥菜種會在花蓮為原住民設立男子習藝所(也稱為義工學校)及女子習藝所(有花蓮保母學校之稱)。此外,在關山及樹林也開班訓練幼稚園老師。兩年畢業後送他(她)們回家鄉,在全省長老教會共開辦兩百五十所幼稚園,每月支付三百七十名老師的薪水,每一村約有三、四十個小孩。又設護理學校,自從創立至今將近四十多年之久,也是唯一繼續服務到現在的學校。目前已經有三十五屆畢業生,共四千多位在醫院當過助理護士,其中升學護專當正式護士的不在少數。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初期原住民傳教者,將近一半是芥菜種會義工學校畢業的。

四、建堂補助
   
理蓮於1963年開始補助每間教堂美金三百元,協助他們將竹建的教堂改建或新建,後增至美金五百元蓋石頭水泥的教堂。至1992年芥菜種會幫助過的教堂共約四百間。同時按月補助四百二十五間教會的傳道人生活費,這項工作至今日部分仍繼續。

五、其他救濟
   
從新竹縣至台南縣沿海貧民區設牛奶供應站二十四處,受惠兒童達六千名。分發救濟衣服、麵粉。另有水災、火災、地震的救濟、寡婦家庭補助、盲人事工、監獄傳道等等。

六、海外事工(傳教生涯第三期)
   
1967年孫理蓮六十六歲時,開始海外事工。這是她傳教生涯的第三期。這項事工肇始於孫雅各牧師生前的一句話:「我們派遣原住民牧師為宣教士到南洋土著區傳教吧!」孫牧師去世後,理蓮聘請當時長老教會元老及牧長十八位為委員會成員,並命名為「焚棘海外宣道會」(Burning Bush Mission),經過一年考察宣教區後,向長老教會總會借聘八位原住民牧師,終於在1968年11月正式派遣第一批四位,1971年第二批四位牧師及家族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Sarawak),向土著伊班人傳教。這應該是台灣教會歷史上首次原住民宣教士之派遣。1971年拓展宣教區至另一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在那裡設立職業訓練中心及學校。1973年又在屬印尼的南婆羅州(South Borneo)設立師範學校(1973年)、農業學校、Irian Jaya高中等。
   
1983年1月14日孫理蓮宣教師在工作中,蒙主恩召,安息主懷,享壽八十二歲。與孫雅各牧師同葬於嶺頭台灣神學院教堂邊。

孫理蓮宣教師小檔案
1901年1月29日    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
1927年             與孫雅各牧師結連理
1947年             二次大戰中被迫返美,戰後夫婦倆再次返台
1954年1月4日     成立芥菜種會
1952年             開展醫療事工
1956年             在埔里成立診所
1958年             發展原住民習藝所
1960年             關心烏腳病患
1961年             成立馬利亞產院
1967年             開展海外宣教事工
1983年1月14日    蒙主恩召,享年八十二歲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38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人光出版社)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